- 科普文化
方药不该以汤剂一概而论
剂型是方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种形式。剂型的不同,不仅仅影响患者的服用口感,更重要的是影响方药的效力。古人制方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病情,汤、丸、散、膏、丹等结合运用,而现代临床中,处方形式单一,基本以汤剂一概而论,丸、散剂罕见,极大地限制了方药的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汤、丸、散剂在不同疾病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用,应随着疾病的种类、疾病的发展等临床变化而合理选用,不可偏执于某一单一剂型。一般来说,短期治病者,以汤剂为主;长期调治者,以丸、散剂为主;尤其煮散剂,是一种节省药源的剂型。
汤剂治急 丸剂治缓
汤剂,含荡涤之意,通过煎煮过程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溶出,一般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药力较强。治疗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以及短期调治的疾病,应用汤剂往往收效迅速,甚至可有立竿见影之效。如用于急救的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以汤剂急煎,治疗寒哮发作的射干麻黄汤以及风寒外束的葛根汤等亦是用汤剂治急。但汤剂口感较差,并且服用及携带不便,患者往往难以长期坚持,故多适于短期治病,不适于长期服用。
丸剂一般是将生药混合加工后制成,缺少了溶出有效成分的过程,因而药力吸收较缓。病情相对轻缓,或是需要长期调治的疾病如慢性病缓解期,一般以丸剂为主。如抵挡丸证的下焦蓄血较抵挡汤证轻缓,故以丸剂缓治即可;理中丸证,属中焦气虚,需较长时间调补,故用丸剂治之。相比汤剂,丸剂易于服用与携带,省时省力,适于长期服用。
笔者临床治疗糖尿病,当病人血糖较高时,一般先以汤剂迅速降糖,血糖水平稳定后再改以丸剂,每日少量,长期维持治疗。对于糖尿病、肝硬化一类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不仅要考虑疾病本身,更要以人为本,考虑患者的依从性。长期应用汤剂难以保证患者的依从性,因而难以保证其临床疗效,因此在疾病稳定期,以丸剂维持治疗是较好的选择。当然,丸剂也并非仅有慢性调理作用,基于其贮存、携带便捷,有时也用于救急,如安宫牛黄丸以及速效救心丸等。
煮散利于有效成分浸出
中药煮散始于先秦,盛于宋代。煮散,简言之,是将生药材加工成粉末后再进行煎煮。如银翘散、五苓散,均是采用煮散的剂型。实际上,煮散是一种节约能源的良好剂型。煎煮过程是溶媒进入细胞组织内溶解有效成分,并经过扩散进入溶剂的过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表面面积成正比关系,与其粒子的半径成反比关系,因此饮片的半径越小,浸出物质的量越大。药材粉碎成颗粒后,既增大了原体积药材的表面面积,又缩小了半径,其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必然增加;再者,随着粉碎度的增加,细胞壁被破坏的机会增大,细胞内溶物直接与水接触而溶解,也使浸出量增加。同时由于中药材颗粒表面积增大,浸出率提高,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有效成分浸出,从而缩短了煎煮时间,节约了能源。
我们通过对葛根芩连汤煮散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相同煎煮工艺的葛根芩连汤煮散时主要成分溶出率为饮片煎煮的2~3.3倍,当加水量合理时煮散仅需煎煮10~15分钟,且只煎煮一次其各药材主要成分的转移率即可超过饮片煎煮50分钟甚至80分钟时的转移率。
总之,方药的剂型灵活多样,选择何种剂型应根据临床疾病的种类、病情的变化以及患者服药的客观条件、主观意愿等实际情况而定,并非拘泥于一种剂型。基本上,短期治病用汤剂,长期调理以丸剂。但煮散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际问题诸如各种药物的最佳粉碎程度如何确定,煮散的药物粉末在使用多少时可以与原汤剂的剂量功效相似,粉碎后药物如何贮存和保管等均需要通过实验与临床的反复研究与验证。